惊蛰的习俗

时间:2023-11-26 16:08:42编辑:小杰

惊蛰的由来与习俗 惊蛰节气有哪些习俗

惊蛰的由来与习俗 惊蛰节气有哪些习俗

惊蛰,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惊蛰也被称为二月节,顾名思义就是农历二月的节日,但也不是绝对的,比如今年的惊蛰就出现在正月。

古人云,蛰者,藏也。寒冷的冬天,昆虫、小动物藏入土中冬眠,古人称之为“蛰”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是这样描述惊蛰的:二月节……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,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意思是说大地回暖,春雷乍动,万物重生,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。

古人将惊蛰15天分为三候:“一候桃始华,二候仓庚鸣,三候鹰化为鸠。”“桃始华”的意思是桃花开始盛开,“仓庚鸣”的意思是黄鹂开始鸣叫,“鹰化为鸠”的意思是鹰变成了鸠。

当然,动物之间是不会相互变化的,鹰也不会变成鸠,古人只是看不到鹰了,发现鸠逐渐多起来,就误认为是“鹰化为鸠”。

在古代,人们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,普遍认为冬眠的动物是被春雷震醒的。古人受百虫被春雷震醒这一认识的误导,于是将这一天称之为“启蛰”。

这个名称一直用到汉朝皇帝汉景帝刘启的时代,为了避皇帝名讳,才将“启蛰”改为“惊蛰”。后来虽然经历了一次次改朝换代,但由于惊蛰听起来更响亮生动,因此一直沿用至今。

惊蛰节气有哪些习俗

惊蛰节气有哪些习俗

祭拜雷公

过去老家不少村子里都有铜器社,到了惊蛰日这天,自发组织起来的农人们敲锣打鼓,热火朝天打铜器,震耳欲聋的擂鼓声与轰隆隆的雷声颇有几分相似,故而这些乡间的娱乐活动也被农人们视作是祭拜雷公。

惊蛰日里话雷公,自然少不了电母的话题,正所谓夫唱妇随。在民间,电母又称金光圣母、闪电娘娘,在传说故事中是雷公的妻子,主管闪电。据学者考证,电母来源于民间的雷神信仰。

在民间传说中,早期的雷神除负责打雷外,还行使着本属于电母的职责——闪电,后来人们逐渐将雷神的闪电这一职责分离出来,由电母专司其职,于是形成了雷公主管打雷、电母主管闪电的共识。

祭白虎

祭白虎主要在广东一带。在古人心目中,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动物。

一方面它凶猛无比,能够辟邪,因而古书说:“画虎于门,鬼不敢人。”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,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。广东人认为,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 开始觅食,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,为了保一年平安,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。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,身上带有黑纹,口有撩牙。做好的白虎放在神坛前, 拜祭时,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,寓意“吃足油水,就不会张口伤人了”。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,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,每到惊蛰,特别 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,排队祭白虎。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,同时口里念叨“好人近身,小人远离”。

打小人

惊蛰节为什么要打小人呢?打小人源于驱虫。春雷惊醒了害虫,每到这一天,农户就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仪式;同时还要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里的每个角落,希望能够驱走蛇、虫、蚊、鼠等。打小人就 源于驱虫。人们认为小人就好像害虫,惊蛰后也开始出来活动。到庙里打小人,就可以把小人、恶鬼等统统赶走,一年中都会顺顺利利,不受小人的纠缠。打小人一 般是拿拖鞋用力拍打地上的纸人,打完后还在纸人身上踩上几脚。

惊蛰习俗

炒虫

有些地方还有“炒虫”习俗,就是把芝麻、黄豆等放在锅中爆炒,比如广西的瑶族炒玉米、江苏瓜洲炒糯米、陕西人炒黄豆、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,都是取“炒虫”“驱虫”之意,为的是灭虫除害。炒好了,全家人围在一起大吃,还要大喊:“吃炒虫了,吃炒虫了!”

吃梨

惊蛰还有吃梨的习俗。这是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,人们容易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而梨子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。这时吃梨,对身体很有滋 养作用。梨子的吃法很多,可以生吃、可以蒸、可以榨汁,如果咳嗽厉害,还可以用冰糖蒸梨。一方面要吃梨子,另一方面要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,比如辣椒、胡 椒等。

上一篇:狗心脏病

下一篇:mcake